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7-06 23:09 点击次数:96
1943年,中央党校规模大幅扩大,学生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迅速增长到数千人左右。这是因为当时全国各大战区的党政高级干部纷纷来到中央党校接受培训,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在学习期间,这些党员不仅仅是接受理论教育,还积极参与一些体力劳动,例如修建飞机场等工程,这样的劳作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陈赓大将和前来学习的陈锡联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有一天,陈赓坐在陈锡联推的手推车上,俏皮地对他说:“锡联老弟啊,真是可惜你已经成家了,否则看你这么卖力气推我,我一定把我那漂亮的妹妹许配给你。”陈锡联听后面无波澜,心里清楚这只是陈赓的玩笑,他也不甘示弱,笑着反驳:“你们陈家的几个妹妹都早已嫁人当妈妈了,要是我信了你这话,恐怕下辈子也得单身一辈子了!”陈赓哈哈大笑,陈锡联仍旧调侃:“你说你妹妹?你真的有这么漂亮的妹妹吗?”陈赓脸色一变,认真地说道:“当然是我亲妹妹,她是王根英的小妹,叫王璇梅。”
展开剩余88%听完陈赓的介绍,陈锡联不再轻浮,眼中闪过一丝哀伤,整个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陈赓为何会提起要给陈锡联介绍对象?这段亲事最终有没有成?这都要从陈赓大将的前妻王根英的故事说起。
1939年3月8日,陈赓率领八路军第386旅在冀南邱县香城固镇一带精心布置埋伏,成功歼灭了日军第十师团第40联队两百余人,俘获八名敌兵。胜利后,陈赓带领部队返回太行山根据地,却未能长时间喜悦,忽然接到噩耗:第129师供给部财经干部学校的政治指导员王根英同志,于当天在河北南宫县王家村英勇牺牲。陈赓紧紧捧着电报,低声呢喃:“说好了要一起革命一辈子,你怎么能先走一步呢?”
周围将士都知道陈赓与妻子王根英的感情深厚,尤其是他们当年那段轰轰烈烈的追爱故事,至今令人难忘。
1923年,16岁的王根英立志学习文化,立誓投身革命事业,誓要改变国家受外敌欺凌的屈辱命运。她进入工人夜校,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在这里,她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党的思想,也认识了当时任教员的陈赓。陈赓见到她的第一眼便心生倾慕,但碍于身份和环境,他没有急于表白,而是选择循序渐进地赢得她家人的好感。
陈赓以老师身份多次上门拜访,凭借幽默风趣的性格和真诚的态度,逐渐赢得了王根英父母的认可,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王根英对他的看法。然而,王根英出身贫寒,历经世事磨炼,十分成熟稳重,早早看穿了陈赓的追求策略。她坦率地告诉陈赓:“革命道路艰险,我们哪里有时间顾及儿女私情。”陈赓虽被拒,却未放弃,反倒因她坚定的革命信念更加敬佩她,下定决心非她不娶。
1924年5月30日,王根英加入共青团,参与了当时轰动全国的五卅运动。尽管运动遭到镇压,许多青年革命者遭受打击,王根英仍不改初心,积极组织工人罢工运动,并凭借出色表现于1925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陈赓目睹她的成长,愈发坚定了娶她为妻的决心。可惜革命形势变化,两人分道扬镳,失去了联系。
直到1927年,陈赓从苏联留学回国,担任武汉国民军革命特务营营长,才与已成为上海党代表的王根英再度相遇。多年未见,陈赓再难掩心中爱意,决意在会议中写信向她表白。王根英对这种公开而深情的表白显得严肃且抗拒,认为这有违会议纪律,未予回应,还将信贴在显眼位置,让在场的人哄堂大笑。陈赓虽感尴尬,但不服输,接连写信诉说心意,王根英依然将信展示,以此表达态度。
这时,周恩来注意到两人互动,见王根英性格刚烈,担心事态失控,便把陈赓叫出会场,劝他“这事得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陈赓坦言害怕再次错过,周恩来理解其心,便请邓颖超为王根英说情,并亲自为陈赓做媒。最终,王根英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见证下,同意嫁给陈赓,二人于1927年6月在武汉喜结连理。
革命年代两人聚少离多,陈赓时刻挂念妻子王根英,育有一子陈知非。可惜因顾维章的叛变,王根英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1937年,国共两党暂时联合抗日,夫妻俩短暂相聚,却未料此别成永诀。1939年3月8日,129师被日军包围,王根英冒死取回重要文件时惨遭杀害,年仅32岁。陈赓悲痛欲绝,卧病一场后决定守孝三年,并将儿子陈知非及亡妻的妹妹王璇梅接到身边抚养。
尽管无血缘关系,但三人情同手足。正因这份特殊的亲情,陈赓对王璇梅格外关心,尤其是她的婚事。她在北方大学医学院读书时,陈赓特意叮嘱她:“大学期间不要谈恋爱,专心学业。”
那么,陈锡联是谁?为何陈赓愿意将视若己出的王璇梅许配给他?在那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陈赓与陈锡联都是赫赫有名的勇将,战绩斐然,让敌人闻风丧胆。两人因陈赓爽朗的性格而结识。陈赓常用幽默的话语活跃军中气氛,既显亲和又受拥戴。周恩来曾赞誉他:“陈赓如同一块透明的玻璃,又似磁铁,能够将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
在鄂豫皖红军时期,陈赓已是12师师长,而陈锡联仅是红十师连长,级别虽有差距,但性格相似。陈赓的玩笑常常“过火”,逗得陈锡联无奈却一笑置之。久而久之,两人虽不在同一营,却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也为陈赓后来“做媒”打下感情基础。
党校学习期间,二人常去毛泽东住处串门,有时还“骚扰”朱德。朱德家门前有棵结满硕果的苹果树,陈赓看准机会与陈锡联策划一计。陈锡联先敲开朱德门进去,陈赓则趁机在外用木棍把苹果打落。随后,陈赓敲门装作偶遇,俩人寒暄后离开。朱德送客时,陈赓指着落地的苹果笑说:“老总,这些苹果熟了,不如让我们带走吧!”朱德自然乐意成全。
随着感情加深,两人也熟悉了彼此的家庭状况。陈锡联曾有过一段婚姻,但妻子早逝,留下一个儿子。陈赓心疼陈锡联的坎坷人生,决定帮他重新组建家庭。自己也已经走出对亡妻的阴影,与傅涯结为连理。1943年2月,在组织介绍下,陈锡联与傅涯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因此,陈赓不愿陈锡联永远沉浸在过去的悲痛中,更觉得他是王璇梅托付终身的合适人选。
1949年8月,陈锡联率第三兵团抵达武汉,正在制定作战计划时,陈赓笑着带来一位姑娘进帐篷:“锡联,快看这位漂亮的姑娘怎么样!”陈锡联望向那位少女,水灵灵的大眼睛和圆润的脸蛋令他心生好感,羞涩低头。陈赓见状继续打趣:“这就是我说的妹妹王璇梅,要是你看中她,就娶她做老婆吧!”
陈锡联未立刻回应,但内心已有情愫。王璇梅此前随南下工作团辗转,途经长沙和南京,曾顺道探望上海的母亲,恰好遇见正在上海工作的陈赓。两人相见时,陈赓看着亭亭玉立的侄女,笑着说:“别急着走,我给你介绍个对象。”
王璇梅对陈锡联心生敬意,加之是姐夫介绍,自然欣然接受。陈锡联在陈赓的鼓励下渐渐敞开心扉,向王璇梅表达了爱意。不久,两人便举行了简朴的婚礼。陈赓笑着说:“我们从战友到兄弟,再到连襟,真是亲上加亲!”陈锡联点头,心中满是感激。
1955年,陈赓获授大将军衔,陈锡联荣膺上将军衔。后来,陈锡联出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王璇梅则作为贤内助,始终陪伴左右,育有四子,家庭幸福美满。两家关系依旧紧密,王璇梅亲切称陈赓为“姐夫”,称傅涯为“姐姐”。
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逝世,享年59岁。陈锡联则于1999年6月1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老一辈革命家的时代虽然远去,但他们的精神与遗志,将继续由后人继承,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不懈努力。
发布于:天津市